藥學這個行業和我們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息息相關,那么我國醫藥行業的現狀及未來的趨勢如何了?畢竟這關乎著我們以后的發展,下面跟隨2-乙氧基丙烯廠家來了解。
醫藥行業是國家一個至關重要、不可或缺的產業,雖然沒有IT和金融那么火爆,但它是一個永恒的主題,需要不斷的投入與創新。試想一下,如果沒有藥物,那么人類是不是有可能已經被疾病毀滅?
我國醫藥發展歷史悠久,《神農百草經》和《本草綱目》都代表著中藥曾經的輝煌歷史。但如今我國醫藥行業的發展卻落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。去年大火的一部電影《我不是藥神》基本反應了我國醫藥行業的現狀,研發能力較弱,主要以仿制和進口為主。但由于很多進口藥因為高昂的價格,給患者帶來了很大的經濟壓力。
盡管我們目前還處在落后的階段,但我國醫藥行業卻一直在不斷發展,從生物藥、化學藥到中藥的研發和創新水平都在不斷的提高。而我們引以為傲的中藥更是為我們贏得了一座諾貝爾獎杯。
我國是醫藥行業全球的新興市場,醫藥行業總產值從2007年的6719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35699億元,年增長率為18.2%。我國醫藥制造產業規模以上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也從2007年的5967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28200億元,增長率達到16.8%。
隨著國家大力推崇創新驅動,我國醫藥行業將繼續發展,進入一個新的發展周期,由仿制藥主導醫藥市場向創新藥驅動增長的轉變。任何行業都離不開創新和原創,醫藥行業也是如此,新藥研發是醫藥行業的基礎和根本,對人類健康有著重大的意義。2011-2020年全球醫藥研發金額總體上呈不斷上升趨勢,預計2020達到1598億美元。
即使我國藥物研發行業起步較晚,早起研發的水平、能力和投入都不足;但隨著國內政策環境的優化,促使很多海外留學人才的回歸和醫藥研發投入的增加,使中國創新藥近年來取得了較快發展。2016年中國醫藥研發投入107億美元,占同期全球醫藥研發投入總金額的7.4%。
隨著中國藥企研發投入和水平的不斷提升,加上政府對新藥研發的重視和支持,未來中國醫藥研發投入會持續增加;如國內新藥龍頭恒瑞醫藥2018年公司研發投入為26.7億元,占營收比15.33%;同期,國際制藥巨頭輝瑞的研發總投入則為80.06億美元,占收入比14.9%。預計至2021年,中國新藥研發投入預計將達到292億美元,占同期全球醫藥研發投入總金額的比例將提升18.3%。
可以看出,我國創新藥市場即將進入高速發展期,這不僅僅會提高我國藥物研發水平和醫療水平,也可以解決進口藥天價的問題,減輕患者的經濟壓力。
進入21世紀,醫藥行業專業刊物出現多的名詞,莫過于“淘汰”二字,gmp的強制性政策,讓很多飯都吃不飽的企業(包括那些剛剛吃飽的企業)陷入困境。到2002年底,制藥企業數量由高峰的6300余家,跌到不足3700家,隨后的資本進入以及政策力度的放寬,才再次導致企業數量的重新攀升,增至現在的4700余家,但仍然比高峰期少了近20%。而銷售渠道由于在發展過程中,口子呈逐步放開的形態,原來以“國”字號為主的銷售渠道,在市場資本的杠桿作用下,一直為上升趨勢,沒有受到政策的影響。到目前為止,共有銷售企業12萬余家,零售終端20余萬個,為現在及今后的“資本”時代奠定了數量的基礎。但無論如何,制藥企業作為醫藥行業的上游產業,這一時期的主題仍然離不開“淘汰”二字。
但淘汰并非就意味著倒退,相反,對中國的醫藥行業而言,淘汰其實是一種“以退為進”,數據就是好例證。在這五年里,制藥產業的市場發展每年以超過20%的速度向前推進,即使被稱為“寒冬”的06年,增長率也接近19%;企業平均產值由原來的600萬左右,上升至約1300萬,增長了兩倍多。不僅在于此,科研開發也成為制藥企業的思維轉折點,科研投入由01年前的不到1%,增長到近5%,雖然與國外低8%的科研投入相比,不論是基數還是投入率,仍處于很底的水平,但進步依然明顯。在傳統中藥基礎上開發現代中藥,已經是舉國上下、行業鏈條關注的焦點和方向。而作為渠道的商業“資本”,在這一時期內的發展過程中,成績有目共睹。首先,資本集中度得到顯著提高。從南到北,形成了一批具有相當實力的商業企業,如九洲通、復星、成大方圓、太極(桐君閣)等等;其次,大終端、大連鎖等零售商業也在向規模化、資本化的方向發展,20余萬個銷售終端中有60%為連鎖企業。